论领会精神

在森鸥外的《舞姬》一文中,机械地学习法律的丰太郎在经受大学自由之风的熏染后,放言道:“一旦领会了法的精神,虽万事纷扰,皆可势如破竹。”又何止法律呢?我恐怕事事皆是如此。

我不想过多地从理论层面谈论“精神”这一对象,一方面谈论起来不得不大费周章,另一方面这一问题恐怕也难以觅得答案。简要地定义:精神是逻辑过程的基本方法,也就是思想所遵循的基本原理。它就像是T.S.库恩口中的“范式”,引领一个不断发展的范畴。

精神。它从内部而言,规定了思维过程必须遵循的法则;而从外部而言,划定了思维结构的界限。如是按照词项定义的内涵与外延的原则(暂时不讨论此原则的合理性,仅做撰写而用),精神便规定了一个它“引导”的思想的全部。只要明白了这一点,即可明白精神对一切思维的统摄作用,也就明白了为何只要领会精神,万事皆可势若破竹。

我举一些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。比如“线性代数”这门学科,只要领会了“线性”、“线性空间”、“线性映射”等定义的内核,那么一些看似困难的问题,比如 Jordan 标准型的求法等等,便可以轻而易举地理解了。类似的,在阅读图书的时候,只要明白了核心的精神,也就能把整本书都容缩成简单的思想了,举一个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例子:阅读《独裁者手册》这本书时,只要把握了“核心支持者”这一对象的关键地位,也就能把整本书都理清楚了。

精神的重要性,当然并不意味着精神之外的思考的不重要。尽管就逻辑本身而言,精神可能占据起点地位,但就学习的具体过程而言,精神却常常居于重点的位置。如果读者愿意接受一些唯心主义的观点,可以参照黑格尔辩证法的过程来理解:绝对精神展开成世界,再从世界返回自身。

pPfbkK1.png

正是因此,实践本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尽管太田丰太郎放言“领会了法的精神”而不再拘泥于法律的细目,然而他之所以能做到领会法的精神,也正是在于他反复地在细目间穿梭。再比如读书,虽然我说把握核心精神,就能轻而易举地读懂一本书,然而倘若你不读这本书,又如何才能把握到核心的精神呢?正是因此,一本好书至少要读两遍以上才能真正把握,而“书读百遍,其义自现”这句俗语也就是这件事的逆用。

既然我们仍然免不了这学习的细部,那么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又是什么呢?我想说的是:一定要优先地把握核心的精神,而不是具体的细节;从另一个方向上说,就是要优先为每个对象划定地位。

在索绪尔的《普通语言学教程》中说道:“发现真理往往比为这真理派定一个适当的地位来得容易。”而正是因此,我们经常舍弃重要的精神,而抓住那些细枝末节,以那些细枝末节为中心来展开思考。但这样往往出现偏差:因为人的思维能力,总是不可能把握住每个细节,因此总是偏离既定的轨道。于是,毛泽东才在《矛盾论》中这样说:“研究任何过程,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,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。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,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。”

尽管精神的存在是回溯性地建构出来的,同时它也往往处在认识过程的终点,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完全不能更早地、甚至是预先地认识它。只要我们时刻保持高度的警觉性,观察问题的发展,从事实上是可以快速地把握到这一对象的。同时,充分地准备也可能加快这一进程的到来,比如进行预习、阅读书目的导读、参考他人的意见等等。但无论如何,重点是要尽快地把握住这一精神的实质内容。

让我再用一组比喻来总结这个问题。反复地穿梭于细目间就好似是修行,而领会精神则就是悟道。悟道离不开修行,但唯有悟道才能让修行拥有价值。悟道之术多种多样,一本悬崖下的秘籍也可能派上用场,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:用道串联起术的总体。

此中命名多种多样,“精神”也好、“主要矛盾”也好、“道”也好,总之是说明了它的重要性。

我在与很多朋友讨论问题的时候,他们常常抓住我话语中的一些细节缠住不放——如果他们是对这些细节问题提出质疑和修正也罢,却常常只是对这些细节提出疑问,他却不知道:只消明白了我阐述了核心思想,这些问题就可直接明了。

而这一点进一步扩展,也就给人的生活方式提出了建议:在一个人的生活中,应当做那些重要的事,也就是能影响自己人生的事,而不是一些其它的无关的事情。在“四象限管理法”中,人们常常认为要优先处理紧急的事情,然而事实是:就长远而言,应当要先处理重要的事情,否则就会永远陷在紧急的事情里走不出去,像《穷爸爸富爸爸》中提到的“老鼠赛跑”那样。而只要处理好重要的事情,紧急的事情常常也就迎刃而解了。我时常劝告我的许多朋友,一定要优先追求自己人生的事业,去阅读和进行真正的学习,而不是奔波于学校的作业和考试成绩——前者是统摄自己命运的“绝对精神”,而后者只是作为眼下任务的紧急工作。

最后,再回到文章开篇的《舞姬》。舞姬的主线中,丰太郎在德国留学时遇见一位名叫爱丽丝的少女并与她相恋,但最后为了保护家族名誉与自己的人生而辜负了她。何以至此呢?恐怕是丰太郎最终也没能领会自己人生的核心精神,而草草在事件到来时做下决定。人生的解决之道恐怕早已在文章的开篇就给出解答,但直到文末他也没能领悟。希望每一位读者都可以领悟属于自己的精神,势如破竹地走过自己的人生。